游泳池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(以案例为例)
1. 案例参数
2. 设备功能与协同作用
设备/步骤 | 作用 | 技术要点 |
---|
毛发过滤器 | 截留毛发、纤维等大颗粒杂质,保护后续设备(如水泵、砂缸)。 | 需定期清理内部滤网,防止堵塞。 |
絮凝剂加药系统 | 添加硫酸铝等絮凝剂,使悬浮物凝聚成团,便于砂缸过滤和沉淀。 | 投加量需根据水质浑浊度调整(通常2-5mg/L),过量会导致水质浑浊。 |
高效砂缸过滤器 | 物理过滤,截留絮凝后的微小颗粒,出水浊度≤0.4mg/L。 | 采用自动反冲洗技术,通过压差(≥10 PSI)触发冲洗,避免人工干预。 |
板式换热器 | 调节水温(如夏季降温、冬季加热),维持泳池舒适温度(26-28℃)。 | 需定期清洗板片,防止结垢降低换热效率。 |
臭氧发生器 | 强氧化杀菌,灭藻并分解有机物,替代部分氯消毒,减少化学药剂依赖。 | 负压投加避免臭氧泄漏,投加量需匹配循环流量(通常0.1-0.3mg/L)。 |
3. 处理流程闭环

二、游泳池水处理的通用五个步骤与案例对比
1. 通用处理步骤
步骤 | 目的 | 案例应用 |
---|
灭藻与抑藻 | 抑制藻类繁殖,防止水体发绿。 | 案例中未单独提及,但通过臭氧发生器间接灭藻,同时投加硫酸铜(除藻剂)辅助。 |
杀菌与消毒 | 杀灭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。 | 臭氧发生器为主,辅以氯系消毒剂(如三氯异氰尿酸)维持余氯浓度(0.3-1mg/L)。 |
pH调节 | 维持水质稳定,提升消毒效果。 | 案例中需补充投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,将pH控制在7.2-7.8(案例未明确说明)。 |
净水剂 | 混凝沉淀悬浮物。 | 絮凝剂(硫酸铝)投加与砂缸过滤结合,案例中已涵盖此步骤。 |
吸污 | 清除池底沉积物。 | 案例中未提及,但可通过自动吸污机(如虎鲸)定期清理,补充砂缸过滤的不足。 |
2. 案例优化建议
补足吸污环节:定期使用吸污机清除砂缸无法拦截的细颗粒沉积物;
强化pH控制:增加在线pH传感器,联动加药泵自动调节;
臭氧与氯协同:臭氧为主消毒剂,搭配少量氯制剂(如次氯酸钠)维持长效杀菌。
三、关键设备技术细节与维护要点
1. 高效砂缸过滤器
2. 臭氧发生器
安全操作:
维护重点:
定期更换干燥剂(防止湿度影响臭氧生成);
清洗冷却水系统,避免结垢降低效率。
3. 板式换热器
防垢措施:
水质软化处理(如添加阻垢剂),减少钙镁离子沉积;
每季度化学清洗板片,恢复换热效率。

四、水质标准与运行成本分析
1. 关键水质指标
参数 | 标准范围 | 案例达标措施 |
---|
浊度 | ≤0.5mg/L | 砂缸过滤+絮凝剂双重保障 |
余氯 | 0.3-1.0mg/L | 臭氧为主,辅以氯制剂维持 |
pH值 | 7.2-7.8 | 投加碳酸钠/氢氧化钠调节 |
尿素 | ≤3.5mg/L | 案例中通过曝气溶氧去除,无需换水稀释 |
2. 运行成本对比
项目 | 传统砂缸系统 | 本案例系统(臭氧+自动控制) |
---|
药剂成本 | 高(氯制剂+絮凝剂) | 低(臭氧为主,絮凝剂用量少) |
能耗 | 中(高压水泵) | 低(砂缸低扬程,臭氧高效产气) |
人工成本 | 高(需频繁换药、手动冲洗) | 低(自动化运行,远程监控) |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问题 | 原因 | 解决方法 |
---|
砂缸出水浑浊 | 反冲洗不彻底/滤料板结 | 延长冲洗时间,检查滤层状态 |
臭氧消毒后余氯不足 | 臭氧投加量低/接触时间短 | 增加臭氧产量,延长接触罐停留时间 |
水面泡沫过多 | 蛋白质类污染物积累 | 投加消泡剂,加强循环过滤 |
总结
案例工艺优势:臭氧+砂缸组合实现高效杀菌与过滤,自动化反冲洗降低人工干预;
改进方向:补充吸污与pH控制环节,完善水质监测系统;
适用场景:公共泳池、水上乐园等高人流、高污染风险场景,兼顾节水节能与水质安全。
通过科学选型与精细管理,该系统可长期稳定运行,满足现代泳池的高标准水质要求。